8月4日清晨,著名歷史學家、美國匹茲堡大學榮休教授許倬云在美國去世,享年95歲。1930年9月出生于廈門鼓浪嶼。1949年赴臺,完成高三最后半年學業(yè),進入臺大歷史系,后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人文學科博士學位。先后被聘為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、南京大學講座教授、夏威夷大學講座教授、杜克大學講座教授、匹茲堡大學史學系退休名譽教授等職,代表作為《中國古代社會史論》《漢代農(nóng)業(yè)》《西周史》《萬古江河》。
對于他的學術總結,一般是這樣評價的:許倬云雖以中國古代社會文化史為研究重心,但他的目光從未局限于中國古老的過去,他從這個國家的過去看向它的未來,又從這個國家出發(fā),觀察整個人類社會的歷史與發(fā)展。
簡單了說許倬云的研究中心就是“中國研究”,而許倬云的去世則把更多的人把目光帶回中國研究的關注上來,因為他的去世好像在中國研究這個課題上已經(jīng)找不到到帶傳奇色彩大佬,感覺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了。特別是因為社會環(huán)境的變化,國外依然火熱的中國研究如果在國內(nèi)非常容易被戴上各種帽子,前沿成果的傳達成了一個大問題。不論學者還是普通讀者,都不一定能及時了解,為此最近有了由“世紀文景”出品的《中國研究文摘》第1輯出版。
正如上海師范大學世界史系教授陳恒所說,《中國研究文摘》的出版是一種超越學科本身的學術致敬,從這里不單單可以看到世界范圍內(nèi)中國研究的新近成果,更能看到美國等西方國家是如何研究世界其他國家和區(qū)域的,他們研究的路徑是什么?他們究竟出了哪些人、哪些著作、哪些觀點?反過來,我們研究美國能達到這個程度嗎?達不到的話,我們應該怎么做?
在大象看來,我們在學術上應該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(tài),越是容易被戴上帽子,我們越是要去打破這個“帽子”。
《中國研究文摘》由10位來自海內(nèi)外高校的青年學者組成的編委團隊,在主編劉東教授的指導下,從定期關注的數(shù)十種海外學術期刊中“披沙揀金”,挑選出學術創(chuàng)意優(yōu)質(zhì)、問題意識前沿、研究進路別具一格的論文及高質(zhì)量書評,在保留文章風格和原意的前提下進行深入理解后的重新輸出,做到篇幅精簡而意義不減、核心完整而又簡潔易讀。
《中國研究文摘·第1輯》包含34篇論文,12篇書評,共46篇文章,內(nèi)容涉及歷史、哲學、藝術、傳播、法學、生態(tài)與環(huán)境、國際政治經(jīng)濟學等學科。大象看了幾篇書摘的選文都非常獨到,在學術前瞻性上把握非常好。書摘本身在翻譯摘選之余保留了原文的英文標題和出處,方便讀者超找原文;同時在還為藝術史文章添加了必要的彩色圖片。對讀者來說大大提升了閱讀體驗。
較新的是理想國出版,但是出版社有北京日報出版社,云南人民出版社等等。
還有上海三聯(lián)出版社的。
最后還是那句話,跟大象一起讀好書,好讀書,讀書好!